English

理解艺术史

2000-03-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昶 我有话说

对于乔纳森·范伯格(JonathanFineberg)来说,1940年以来的艺术史就是一代代杰出的艺术家们致力于深入地表达“存在”的故事。艺术是一种“思想方式”,是创造性的个人精确表现视觉隐喻的成果。这并不是要否定过去60年间美学、艺术风格和哲学的巨大革命。艺术史家承认艺术史经历了最为狂热的一段转型期,但所有的运动、流派和风潮无疑都是首先与个别特立独出的艺术家相关。所以,在试图研究和理解艺术史时,应该深入理解杰出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活动,而不能仅仅把他们置之于流派、运动的框架之下。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又必须与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建立联系才能够被理解。与流行的观念相左,范伯格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艺术史与其说是一系列的“革命”运动,不如将之视为伟大艺术家们作品和革新实践的序列。

范伯格是美国厄巴纳-尚佩恩伊利诺伊大学(U.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艺术史教授,在世的西方最重要的艺术史家之一。哈佛博士,当代艺术和艺术的社会心理研究专家。1995年伦敦LaurenceKing出版公司出版了他的巨著《1940年以来的艺术:存在的策略》(ArtSince1940:StrategiesofBeing),此书一出,好评如潮,被《艺术广角》、《艺术新闻》、《社会科学》等刊物称为“极其出色、全面和权威,博大精深;一位杰出批评家和艺术史家撰写的迷人的著作”,并被大多数美国大学选为当代艺术史论研究专业指定教材。范伯格本人更因此书荣获普利策批评作品奖。除此书外,范伯格还著有《天真之眼:儿童艺术和现代艺术家》(InnocentEye:Children’sArtandMod?ernArtist,1999),那也是一部极其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艺术史著作,从独特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现代派画家们与儿童艺术的亲密关系。

《1940年以来的艺术》的第二版本月问世,在艺术理论圈中又引发了新一轮喝彩。全书共计十五章:导论(提出将艺术作为一种思想方式来理解,分析先锋的概念,介绍作者的批评视点);40年代的纽约艺术;与欧洲的对话(详析亚力山大·考尔德、汉斯·霍夫曼等五位艺术家的创作);存在主义时代(研究杰克森·波洛克、巴内特·纽曼等四位艺术家);50年代晚期的新欧洲大师(让·杜布菲和战后的巴黎、阿尔贝托·贾可曼蒂的存在主义人像、弗朗西斯·培根);50年代的某些国际潮流(纯抽象派、“新人像”);垮掉的一代;50年代晚期的欧洲先锋派(新现实主义、约瑟夫·比依斯、英国波普);符号的风景———1960到1965年的美国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詹姆斯·罗森奎斯特、西岸波普等等);在物质性中———60年代晚期(最简艺术、艾娃·海塞、大地艺术、概念艺术);政治和后现代主义———70年代的转型(先锋派的再度激进化、克里斯托和让·克罗德、后现代主义);拯救70年代的共同文化(新多元主义、女性主义、阿丽斯·艾考克、菲利普·加斯顿);70年代末的绘画(欧洲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伊里亚·卡巴柯夫、新形象派绘画和雕塑);80年代(对抽象的新认识、美国的新表现主义、安·汉密尔顿的后现代装置);90年代的新趋势。在修订版中,作者重写了全书的1/4,专门撰写了论90年代的最后一章。详论了当下艺术的最新变化和倾向,讨论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感和争议性的文化论述和艺术概念:重返身体意识;先锋派的学院化;文化认同问题;作为争辩的艺术;大众文化;后现代的自我重构等。范伯格通过这最后一章,成功地切入到了对当代文化和重大理论课题的讨论中,艺术史不再是仅仅有关艺术的陈述,而且关乎存在和现实世界。

这部长达528页,包括598幅插图的当代西方艺术史讲述了60年来欧洲和美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以一系列艺术家的评传、学术、艺术肖像贯穿起整个宏观叙事,作者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心路与文化对创作的影响微妙地结合起来叙述,同时进行了大量的阐发研究和文化批评。这样一来,他的著作一方面是与那些神秘的、存在主义式内省般的美学和艺术作品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和妙悟式的契合,一方面又是在从事着冷静不失反讽精神的社会文化评论。研究几乎涉及了当代艺术活动的所有方面,但对有影响和有特色的艺术家,如考尔德(AlexanderCalder)、德·孔宁(WillemdeKooning)、史密斯(DavidSmith)、马瑟韦尔(RobertMotherwell)、劳申堡(RobertRauschenberg)、比依斯(JosephBeuys)、霍克尼(DavidHock?ney)、穆莱(ElizabethMuray)等人的工作则不惜笔墨,深入讨论其意义和相关解读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清楚地意识到了自身的角色,范伯格明确地表示自己是一位受新批评理论训练的理论工作者,这些理论构架和方法论必然深刻地影响他对艺术史的看法和叙述策略。

范伯格在总结他对当代艺术史的理解方式和叙述方法时说:“对于我们时代的这些热情、特立独行、傲慢甚至有时是暴烈的艺术来说,我找不到其它更加有效和更加简洁的评论方式,所以我就写作了这样的一部艺术史。”他对艺术史的基本理解一如他在著作扉页所引用的波洛克(JacksonPollock)的名言:“绘画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自我发现的状态。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都描绘他之所是。”作者承认,此书只是一种个人化的总结,可以说主要是美国式的艺术史视点,肯定存在着其它种同样有效的描述艺术史的方法。但是,以何种方式罗列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是不重要的,因为学者及人们的选择是不断变化的,重要的是研究和欣赏者与艺术作品的终身契合关系,这种关系将大大扩展并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于是,范伯格努力通过自己的研究展示出他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这种关系,并揭示出艺术能够给予人们不同的理解现实的视角之途径。

在全书的结语中,范伯格指出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往往是难于辨认和难于被理解的,它们需要严肃的观察者付出艰苦的努力。艺术作品扰乱观者,使观者不舒服甚至恼怒,它们看起来完全被时代的病态所淹没,而且艺术作品甚至有可能是“政治上不正确”的。尽管如此,艺术无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现实,它们是个人斗争的具体化,是个人内心思想和认同与外在的变化多端的世界的持续斗争。乔纳森·范伯格,这位终生热爱艺术和真实的艺术史家在他著作中呼吁:如果我们努力使自己进入到艺术家的经验世界之中,悬搁起我们日常的视点,使用艺术家们的视点观看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在的世界,我们就可能理解和感受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真实。

《1940年以来的艺术》第二版封面左起顺时针方向:波洛克在工作;布鲁斯·瑙曼(BruceNau?man)自拍像;MarikoMori作品《地铁》;克里斯托(Christo);安娜·汉密尔顿(AnneHamilton)作品《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